青松文化
您目前在:
主页 > 青松文化 > 青松精神

青松精神

从建校十五周年小画册作序说起关于青松精神的形成

陈育宁

 
      宁夏青松职业学校建校15年了,准备出一纪念册,约我写序。此前我对这所学校一点也不了解。有朋友告诉说,这是一所民办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办得不错,适应市场,机制灵活,很有特色,得过不少奖。我阅读了学校的有关材料,还有这本图文并茂的纪念册,有了一些印象,但仍然觉得感受不深,这个序不知从何写起。
于是,我两次访问这所学校,特别是和这所学校的创办者厚少凡校长作了较深入的交谈,开始对这所学校有了认识。
     
      我首先问厚少凡校长,你是怎么办起这所学校的?厚少凡朴实的陈述表明,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办学意识,更多的是要生存、要就业。厚校长的父亲是石油工人,没有多少文化,但坚持供厚少凡读书,一直供到1998年厚少凡从西安交大会计专业毕业。形势的发展给青年人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厚少凡和几个同学先后在西安、兰州打工,最后落脚银川,抓住当时学电脑热的时机,办起了他们熟悉又有兴趣的电脑培训。1999年,他们选用陈毅“青松”诗中青松一词为名,挂起了宁夏青松计算机培训学校的牌子,开办电脑短期技能培训班。但没有想到的是,缺少资金、租房困难、手续不全、广告被查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厚少凡和他的伙伴硬是一步一步坚持下来。
       
       当经历了艰难的起步之后,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给厚少凡注入了新的动力。短期培训已不能适应,提升层次的长期培训、颁发相应的技能证书以及学员的学历要求等逐渐提到日程,这个时候已无退路,再困难也要前行。在他们的努力下,2005年正式批准成立了宁夏青松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宁夏青松职业学校),办学规模扩大,设施逐步完善,机构和职能也逐步健全和明确,通过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多种形式,发展中的问题也在一一解决之中。

     学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厚少凡说,到这个时候,办学的自觉意识也有了提高,分析市场需求、研究调整思路、提出对策措施成了他的主要任务。其中,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他们在三个问题上保持了清醒的认识和符合实际的选择。

      一是设什么专业。首先要摸清社会需求,不断做出相应调整,不要失掉机会。自己的力量不足,就发挥民办学校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联合社会资源、用合作办学的多种方法解决。同时要研究专业发展的新趋势。既使是已办多年的计算机专业,也扩展和派生出许多新的专业方向,不跟进就会失去生源。当电力工业发展较快时,立即上马电力工程专业,连续几年毕业生都很抢手。职业学校不少专业女学生的就业存在困难,但有的就业岗住又需要女性。当办起护理专业、学前教育和会计专业后,连续四、五年大批毕业女生的就业非常受欢迎。

      二是培养的重点。当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时,学生的技能和素质就成了未来就业的主要保证,这也为历届毕业生就业后的状况所证明。因此,学校对学生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应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重点,这也是职业教育本身所需要的。离开这个基础和重点,单纯追求学历资格,是难以长久的。当然,学历资格也是必要的,在条件成熟的专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逐步解决大专学历的问题。

      三是创新管理模式。针对一般职业学校学生家庭、个人经历及素质方面的一些特殊性,解决所谓“不好管”的问题,引入军事化管理的办法,学习地方军营,以军人的纪律约束,以部队精神感染。实施这种办法,学生喜欢,管理规范,效果明显。我以为,这些办学的举措,也正是这所学校的特点所在。

      我问厚少凡,这15年来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他说,首先是要坚持,认定这项事业就要专注、倾注。往往在最困难的时候,希望就在“再坚持一下”之中。只要努力付出,就有收获,天道酬勤;第二是要有特色,而且要保留和发挥自己的特色,不要盲目追求;第三是把握定位,步子要稳,这是教育工作的特质所决定的,不要迈得太大太快;第四是团队的作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我又问厚少凡,这15年来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他说,每个阶段都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就是在不断克服困难中走过来的。现在学校发展了,办学条件改善了,荣誉也多了,但新的问题和困难又出来了,比如办学空间的局限,专业教师的短缺,管理水平上不去,资金紧张,还有民办教育本身的弱势等等。还是那句话,没有退路,只有坚持。这样想问题,也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最大困难”了。
       
     
作了这次访问,我很感慨。办成一项事业很不容易,尤其是民办教育。我对厚少凡校长说,你们的办学历程,使我看到了一种精神,这就是务实、坚持和追求,或者叫做青松精神。

      报告了以上访问的情况,似也表达了为这本纪念册写序想要说的话。未来的15年,对于这所学校的发展和提升来说,还会有许多新的挑战。我真诚希望,厚少凡和他的同事们,继续发扬青松精神,充满信心地去迎接灿烂的前程。
 
                              2014年6月21日于银川